泸州油纸伞工艺历史久远,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其制作流程与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多道工序,先选取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的竹子,进行晒晾,通过锯筒、划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工序制成伞胚,将石板印刷的传统图案裱上伞面,涂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丝线穿插在伞骨之间,上手柄后即完成一把油纸伞。由于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传统工艺生产制作,油纸伞制作的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泸州油纸伞在清代曾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其颜色以红色为主。在上世纪初,一代油纸伞制作大师、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而泸州油纸伞正是承袭并发展了许桐生大师的传统技艺,不但继续制作工艺考究的红纸伞,并开发了手绘伞工艺,此时的泸州油纸伞真正意义上从原本的遮阳遮雨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为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生活艺术品。
泸州油纸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伞艺项目,手工制作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经过历史的沉淀,泸州分水油纸伞比较完整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它能做到“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复杂考究的90多道制作工序全部由纯手工操作,主要经过选材、锯料、刨青、伞骨、伞架、绕线、切伞、糊伞、定型、晒伞、装伞、画伞、上桐油、缠伞、道线等步骤,使用上百种工具,近半月时间才能完成一把伞的制作。纯手工的制作充分体现了油纸伞制作的传统技法,是中国油纸伞古法制作的代表。
中国传统民俗中,油纸伞有着丰富寓意。圆形伞面寓意美满、团圆、平安;竹制伞架,寓意节节高升。中国传统婚礼,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须给新娘撑起红色油纸伞,寓意辟邪、无灾(无雨)。在客家传统的婚礼习俗中,女方一般会将油纸伞列为嫁妆。“油”与“有”“纸”与“子”谐音,同时“伞”字里有四个人字,油纸伞正好象征着“有子”“多子”,油纸伞成为祝愿新人生活多子多福的美好承载。在民间,结婚时女方的陪嫁中就会有一把油纸伞,代表了未来的婚姻生活圆满幸福。这一习俗,现今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客家族群中仍然广被采用。
结合现代人对伞的要求,分水油纸伞运用力学原理,根据竹子的韧性,设计出“跳子”,使油纸伞具备了收放自如的特性,甚至生产出了折叠伞。色彩明丽、古朴浪漫的油纸伞更具有了实用性。泸州分水油纸伞除了制作工艺精制,它的造型和伞面图案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一般在传统工艺局限下,油纸伞图案多线条简单、色彩单一,而泸州分水油纸伞却突破了固定思维,利用民间手工艺者的智慧和情趣,巧妙地运用手中传承了200多年的“石印机”来刻画丰富的图案。石印技师会在石板上拓印各种图案,通过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内心的潜藏,将不同纹样的色彩调和搭配,使整个图案保持着色彩的和谐。新颖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案,都让泸州分水油纸伞在众多伞具中独树一帜。它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作为旅行用品还是送礼佳品,泸州分水油纸伞都能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好。
IMAD筑梦乡村的调研小组来到马郢村后了解到此地有油纸伞非遗体验馆,于是联系了体验馆的负责人进行线下采访调研。
进入体验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致的油纸伞,这里的氛围十分幽静,馆内装饰简约又充满传统气息,墙上挂着各种油纸伞的图片和介绍。
体验馆的张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油纸伞的发展由来,有关油纸伞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当时著名的木匠鲁班经常需要外出工作,日晒雨淋也常常不能停下工作,他的妻子云氏见到丈夫常常在雨天被打湿身子,在热天有被晒的皮肤灼伤,便用竹子和丝绸为其制作了油纸伞。
随后张老师又为我们介绍油纸伞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传统的油纸伞制作的步骤是很复杂的,并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制作工序包括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大致来讲,选材主要是号竹,即选竹子;做骨架,就是把竹子削成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制成骨架;上伞面,就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绘花,即在伞面绘上图案;上油,是在伞面刷上熟桐油;最后我们只需要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再装上手柄,一把油纸伞就算完成。
不同用途的伞它的工艺是有差别的,张老师讲解了油纸伞满穿和半穿工艺的区别。满穿的油纸伞是用特制的线穿满整个油纸伞伞里侧,而半穿的油纸伞则是穿线只穿了上半侧和下半侧,中间镂空。
了解完手工油纸伞的相关细节,张老师亲自带领调研小组的同学们体验竹编工艺。看着一根根竹条在张老师手指间穿梭,香囊的整体结构被稳定地把握住,张老师有节奏地进行编织,古老的技艺又一次在我们面前重现。
张静老师与团队分享道,这项古老的工艺很少有人接触,体验馆伞骨的来源渠道也慢慢变得少,伞骨样式也慢慢变得单一。泸州油纸伞完整工序有96道,做好一把油纸伞,并不简单。我们利用互联网调研发现泸州油纸伞的传承人余万伦也曾在介绍非遗油纸伞现状时谈到,如今全国只有不到10个人能整伞制作。但伴随着汉服产业的兴起,让配套的古风产品“油纸伞”在国内开始拥有固定的受众;而影视剧的宣传和短视频的兴起,则直接让包含非遗手艺的油纸伞重新再回到年轻人视野。过去一度面临传承问题的油纸伞,如今也开始步入了“春天”。
张老师讲到,体验馆的五位创始人都是心理学和青少年体验式培训的教育从事者,他们长期与孩子们打交道,跟家长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大的教育环境下造成家长们很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会映射在孩子们身上,整个社会都很焦虑,大家都面临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甚至与亲人孩子在相处过程中也有压力,但这种压力其实是能够获得缓解的,他们自己也是通过手作这样的方式来疗愈自己的。所以他们盼望大家能够来体验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在学习的过程中治愈自己,希望将这个文化传承下去让身边更多的人也得到疗愈。
张老师还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接触油纸伞手工艺的历程。第一次遇到油纸伞是在他们的旅途中,他们在安徽的泾县认识到了“油布伞”这项工艺,他们学习和体验了这项省级的非遗,在了解和考察的过程中一点点探索,接着又去到了四川省泸州市分水岭镇学习国家级的非遗手工油纸伞工艺。大家一起学习,出师后便来到了马郢村继续传承这门手工艺。并且体验馆内每个老师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老师负责制作小件例如平安扣、手工竹编香囊、挂饰等,有的老师则专门负责制作油纸伞。每个老师在制作的步骤中都会在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希望能为这个古老的技艺增添现代的生机与创意。
我们最大的初衷就希望让更多的人去认识手工油纸伞、体验手工油纸伞,从而将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来。希望在安徽合肥马郢,能够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种美,也体验到这种非物质文化,给大家一个传承的机会。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带孩子们去了解这个文化,让更多人知道非遗油纸伞前世今生的历史。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到油纸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用布伞,所以再往后的00后包括现在的孩子,他们对于油纸伞可能没概念,只是在电视上看见或者是在别人口中听说。他们真正的接触是非常少的,所以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们去体验和认识它。”
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泸州分水手工油纸伞作为国家级非遗,无论是线条的构图、形象的生动还是色彩的明快,都展示了其制作流程与工艺的精湛水平。这些精心设计的图案为伞面增添了一丝活力和鲜亮的色彩,使得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泸州分水油纸伞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我们来到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的青梅竹马非遗油纸伞竹编体验馆,感受油纸伞传统手工制作流程与工艺。这里不单单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大家可以亲身体验油纸伞制作的全过程,从准备材料到制作,再到装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完成。特别是在竹编环节,切割、编织等工序,每一个步骤非常考验工匠的耐心和技艺。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了解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验馆的老师们潜心学艺,将泸州分水的手工油纸伞文化带到马郢村传承发展,让马郢的孩子和来到马郢的游客能够体验到油纸伞制作的步骤,作为一个传承的平台,这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油纸伞这一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一把油纸伞需要无数道工序才能打磨完成,我们从中感受到不只是古人的智慧,还有无数坚守在岗位上的手工艺者们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于2012年正式设立,致力于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大学生成长发展。截至2022年,知行计划已累计发动500余所高校超过1.3万支大学生团队参与申报,50余万大学生直接参加,开展包括乡村振兴、助学支教、环境保护、专业竞赛、实习就业、创新创业、云支教等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及成长发展项目,惠及8,000余所乡村学校的超过310万名师生。
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由立邦投资有限公司于2017年设立,作为知行计划核心项目,积极做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号召,支持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助学支教、传统村落建筑及文化遗产调研等实践活动。截止2022年,项目共吸引264所高校1,384支团队参与申报,累计支持全国190所高校共602支大学生团队,完成14,345天公益实践,影响人数超过3,410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