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程经理:15937343701
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中山无废城市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时间: 2024-07-07 20:33:49 | 作者: 高强度瓦楞原纸
南都讯记者刘贤沛通讯员邹丹 3月30日,是第二个“国际无废日”。当天,无废中山绿享未来——“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暨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展在五桂山南麓的“无废乡村”旗溪村举行,展现中山“无废城市”的建设成果。“无废循环”集市、不插电音乐会等体现着中山“无废”文化的系列活动同步开展,
南都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023年中山市不断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成《中山市工业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条例》,出台《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中山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固废处置能力极大的提升,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100%市内焚烧处置,80%危废可在市内处置。
颁奖典礼上,为“无废学校”“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无废酒店”“无废商场”“无废餐馆”“无废公园”7大类共51个“无废城市细胞”示范单位颁发牌匾。还为“无废城市”主题绘画大赛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活动现场,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敏表示,“中山市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充分体现了中山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担当。”
广东省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中心主任唐元春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对中山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做出肯定,希望中山上下继续保持对“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打好省内“无废城市”的创建样板。
来自中山市香山小学、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九小学的同学们分别带来了无废诗朗诵《绿色·希望》和无废改编歌曲《无废行》,在朗朗童声中,同学们以真挚的情感诠释了对无废生活、绿色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无废”的理解和热爱。
“无废工厂是一种先进的环保理念,旨在通过减少废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山首批“无废工厂”格兰仕(中山)电工线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企业将“无废”的理念贯彻中在各个生产环节,通过源头减量、分类回收、物料循环利用、废弃物妥善处理来实现。“创建‘无废工厂’的过程中,员工教育、技术创新和供应链合作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无废工厂’是全体员工一起努力和持续改进的成果”。
在旗溪村游客服务中心内,一幅幅精美的布质主题宣传展板,将中山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的成果生动地呈现在市民面前。同时,数十幅由学生、公众描绘的“无废城市”主题绘画作品也在旗溪村游客服务中心内展出。画展上,市民可以充分的发挥艺术才华,领取以得奖作品为基础制作的再生纸涂色卡,手动制作一幅属于自身个人的“无废”作品。
荣获2023年“无废城市”主题绘画大赛青少年组二等奖的宋雅馨,是石岐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宋雅馨和记者说,在这次绘画创作过程中,对“无废城市”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意识到“无废”并不是不产生废弃物,而是通过减少废弃物、物资循环再生、妥善处理固废来保护环境。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画作,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环保的关注和行动。
“我觉得参与‘无废校园’建设重在行动”。宋雅馨表示,作为学生,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使用练习本,不要随便扔掉白纸;用废旧报纸、牛皮纸等包书皮,养成爱护书本的好习惯;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空调要调到26等。
本次活动共设5大环节,在“无废”循环集市、“变废为宝”手工课堂、不插电音乐会、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成果艺术展等环节外,更增设了“无废”互动游戏,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现场热闹非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积极践行环保、绿色、“无废”理念,活动现场布置贯彻可持续循环利用的原则,优先选择木架、布艺、环保砖等绿色、可回收材质制作,活动结束后,布艺物料将回收交予“无废”学校用于手工课堂、绿植将赠送参与活动的市民,在活动中真正践行“无废”。
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是一只由全市多个中小学师生收集的2000个“环保砖”所垒成的中山无废吉祥物“小8”,这只“小8”高达1.2米,造型独特,引人注目。活动现场亦放置了多个由学校师生制成的“变废为宝”手工艺术品,充分展示了中山的学生们在环保创意方面的才华和热情。
据统计,“无废”循环集市共收集20多公斤可回收物,“以书换蔬”公益摊位累计回收100余本旧书。可回收物将交由专业回收机构,以环保再生的形式,让旧物焕新出发。同时,回收的旧书籍经过工作人员的分类、筛选后,将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让书香充分流动。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曹英姿表示,今年中山将逐步加强“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工作,不断培育市级“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无废机关”“无废社区”“无废家庭”等无废细胞。同时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打造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无废镇”“无废村”,以点带面更深层次地推动全民参与共建,推动“无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