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登陆ISO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单位
服务热线:
15937343701

遇见非遗︱油纸伞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乐鱼登陆网页

乐鱼登陆网页

遇见非遗︱油纸伞

发布时间: 2024-07-11 19:00:16   作者: 乐鱼登陆网页

  泸州油纸伞以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瑰宝。

  泸州油纸伞发展历史悠远长久,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泸州油纸伞最初主要为宫廷生产“贡伞”,清朝中后期,油纸伞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生产制作规模逐步扩大,发展到现今的分水、蓝田、泰安、沙湾、弥陀、小市等处。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油纸伞业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支柱,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的油纸伞一条街,有销售油纸伞的商铺50多家,每天有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此买卖。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就多达1000余人,形成“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的繁荣景象。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上出现了钢架尼龙折叠伞,这种伞以其方便性与耐用性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泸州油纸伞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即使在泸州本地也很少有人再使用油纸伞。

  目前全国仅有泸州油纸伞厂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伞技艺,油纸伞传统制造技艺处于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

  泸州油纸伞的发祥地在四川省泸州市的分水岭镇,位于泸州市区东南方向,目前较好的保留着古街老巷和木质结构房屋,依稀呈现出当年的历史痕迹。

  正是在这样的偏僻环境中,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才将油纸伞手工技艺完好的保留下来。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四季雨水不断,伞成为人类日常外出避雨常用的工具。

  这里植被茂密,竹子种类众多,尤其是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具有极强的柔韧性,同时,泸州还是国内桐油的主要产地,为油纸伞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虽然一把油纸伞只有伞杆、伞骨、伞面三部分结构,但制作至少需要70多道工序,各个工序既相互联系,又有独立的操作性。

  以伞骨的制作为例,主要工序包括锯筒、刨节、刮青、划墨、削竹、刨槽、解墨、钻孔、穿签等20多个环节;伞的组装工序中需要制伞杆、装跳子、卡批子、卡衬子、穿线、网伞等环节;伞面的制作主要工序包括切纸、定版、石印、糊伞、抹油等环节。

  泸州油纸伞对材料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制作批子和衬子时,一定要使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并且要向阳生长,只有这样的竹子才有着非常强的柔韧性,保证油纸伞的使用寿命。

  制作手柄、木顶和伞托一般都会采用岩桐树和杉木树作为原料,这些材料具备纹理通直,材质轻韧,强度适中,抗虫耐腐等特点,保证在使用中的坚固性和美观性。

  对伞面的制作要求更加严格,由于纸比较薄,为了让伞面在长期的使用中不会损毁,一定要保证纸张具有一定的耐拉性。

  如在伞骨的制作的步骤中,批子和衬子都有具体的长度和数量要求,批子的长度为50cm,衬子的长度为25cm,一把标准的油纸伞需要28个批子和衬子。

  另外根据不同的使用上的要求,还能制作大小不同的油纸伞,批子的数量也要增加或减少,但是每次要以4批的数量来变化,通过调整疏密达到整个伞面能够受力均匀。

  在伞面制作的步骤中,各项工艺技术要求也很严格。如在石板印刷时,要在石板上将图案的左上和右下两处作好直线标记,使各种色彩的图案在套色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出现“重影”的效果。

  在糊伞的过程中,要先在胶水中兑入特殊的比例的豆浆,然后将胶水均匀的涂在骨架上,再将纸和竹子粘合,保持伞面的平整与光滑。每一把伞的伞面要由8张纸构成,在粘接过程中要保证接缝没有错位,使伞面图案浑然一体。

  桐油是用油桐树的果实压榨出来的油,我国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是生产桐油的四大省份,其中四川的桐油无论质量还是产量均居于全国首位。

  桐油光泽度好,主要作为油漆来使用,但生桐油挥发较慢,熬熟的桐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等特点,同时还能防水、防腐、防蛀,成为制作油纸伞的重要原料。

  泸州油纸伞早期生产的都是单一的红色,后来逐渐对伞面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些图案和花色。

  木版印刷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被普遍的使用,泸州油纸伞最初尝试使用木版印刷的方法制作伞面图案,但制版的工作量太大,一幅图案有几种色彩,就要做出几个不同的底板。

  石版印刷不用刻板,画好一个图案能反复印刷几百张,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伞面无论是细节还是色调,都保留下原图的神韵。

  丝线满穿是泸州油纸伞特有的手工技艺,也是泸州油纸伞与别的地方油纸伞区分的重要标志。

  丝线满穿是将五色丝线穿渡在衬子之间,穿渡时在骨架上按一定的间隔比例逐层穿线,不同的穿法,形成不同的图案,当五色丝线穿满伞骨后,形成五个层面。

  丝线满穿的伞架,远看像凤颈,近看像朵花,虚虚实实,针脚如注,色彩斑斓,给人以富丽堂皇、华美富贵的审美感受。由于该项技艺复杂且耗时,目前只有在制作高级工艺伞时才会使用该项技艺。

  为了保证油纸伞的结实美观,晾晒与烘干是制伞手工技艺的重要环节。全国各地的晾伞工序要求基本相同,主要是采用阴干的形式。通过较长时间的阴干,可以使涂在伞面上的胶水均匀附着在纸上。

  泸州油纸伞除了晾晒外,还有一道别的地方没有的特殊工序,就是烘烤。泸州一年四季多雨潮湿,油纸伞即使经过晾晒,也达不到传统工艺技术要求,需要再进行烤箱烘烤。烘烤时将油纸伞放入烤箱内烘干,使油纸伞更快的定型,达到收撑自如的效果。

  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一定的吉祥寓意。如在四川方言中“油纸”谐音“有子”,女孩出嫁时家里会送一把油纸伞,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另外伞的形状为圆形,寓意团圆美满,伞骨是用竹竿做成的,寓意节节高升。

  泸州油纸伞制作精工细致,在近代常常被作为礼品送给他人,通过礼品自身所蕴涵的吉祥意义,表达馈赠者的吉祥祝福。如在婚聘的礼品伞上,表现“龙凤呈祥”“牛郎织女”等图案;在恭贺孩子新生的礼品伞上,绘制“二龙抢宝”“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图案;在生日馈赠的礼品伞上则是绘有“百鸟朝凤”“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图案。

  红油伞是泸州油纸伞早期的经典之作,红色在我国民间被普遍的使用,代表着吉祥与喜庆。在传统婚俗中,新娘下轿时,会用红色的油纸伞遮住脸部,使新娘的面容更加红嫩羞涩,既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又起到辟邪的作用。

  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赴京赶考时都要带一把红油伞,预示金榜题名。在中国传统戏剧《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之上以一把红伞为媒,演绎一段千古奇缘,油纸伞也成为美满姻缘的象征。这些习俗都是将人们的美好意愿,寄托在伞中,借助伞的象征、寓意,抒发内心情感。

  在中国文化源流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交织,构成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伞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与精英文化共同支撑着中华千年文明。

  在我国等级制度严明的封建社会,伞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还是权势的象征物。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和身上的朝服一样,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不同官员使用的伞也是不一样的。如汉代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宋代天子用红黄二色伞,庶僚一律用青色伞等。这是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是中国特定时期文化的载体。

  我国劳动人民心灵手巧,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无数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品种繁多的民间手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泸州油纸伞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倾注劳动人民的情感,承载着民族文化心理,是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泸州油纸伞传承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独特的工艺性体现着悠久的历史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